液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液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系統(tǒng)主要通過分析物質的分子量及元素組成等研究分子的結構等方面的信息。
一,質譜發(fā)展簡史
質譜作為檢測器,具有靈敏度高、專屬性好的神點,與其他色譜技術相連接,已廣泛的應用于各個研究領求。欲學習液質,我們先了解一下質譜發(fā)展的過程一19世紀末,E.Goldstein在低壓槐實始中觀察正電荷粒子,隨后W.Wein發(fā)現(xiàn)正電荷粒子束在磁場中發(fā)生偏轉,這些觀察結果為質譜的誕生提供了準備:
1912年,英國物理學家、Joseph John Thomson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質譜儀(19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劍橋大學教授);
1917年,電腦霧物理現(xiàn)象被發(fā)現(xiàn)(并非為了質譜);
1918年,Demptser 180磁扇面方向聚焦質譜儀;
1935年,馬陶赫Marttauch)和赫佐格(R.Herzog)根據他們的雙聚集理論,硎制出雙聚焦質譜儀;
1940年, 尼爾Nier設計出單聚焦磁質譜儀.好1960年設計并制成了一臺小型雙聚焦質譜儀;
1942年,第一臺商品質譜儀;
1953年,由鮑爾(Paul)和斯坦威德爾(Steinweded)提出四極濾質器;同年,由威雷(Wiley)和麥克勞倫斯(Mclarens)設計出行時間質譜儀原型;
1954年,英格拉姆(Inghram)和海登(Hayden)報道的Tandem系統(tǒng),即串聯(lián)的質譜系統(tǒng)(MSMS);
1955年,Wiley & Mclarens飛行時間質譜儀:
1960 年,開發(fā)GCMS; 1974年,回旋共振質譜儀; 1979年,傳送帶式LCMS接口成為商業(yè)產品;
1982年,離子束LCMS接口出現(xiàn);
1984年,第-臺電噴霧質譜儀宣告誕生;
1988年,電噴霧質譜儀首次應用于蛋白質分析;
1989年,Hens G. Dohmelt和W. Paul 因離子阱( lon trap)的應用獲諾貝爾物理獎;
2002年,J. B. Penn和田中耕-因電噴霧電離(electron spray ionization, ESI) 質譜和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MALDI)質 譜獲諾貝爾化學獎。
二,液質聯(lián)用儀發(fā)展簡史
從接口技術發(fā)展史來看,液質接口肢術的難度要大于氣質的,這是因為液相色譜中的流動相是衰體,而質譜檢則怕是氣體離子,所以按接口技術必須要解決液體離子化難題。伴隨這一難題的解決,液質聯(lián)用的發(fā)展也日新月異,并廣泛的應用于各領或。
1977年,LCMS開始投放市場;
1978年,LCMS首次用于生物樣品分析:
1989年,LCMSMS研究成功;
1991年,LCMSMS用于藥物開發(fā);
1997年,LCMSMS 用于藥物動力學高通里篩選選:
2020年美國質譜協(xié)會統(tǒng)計的藥物色譜分析各種不同方所占的比例。1990年,HPLC高達85%,而2000年下降到15%,相反,LCMS所占的份額從3%提高到大約80%。我們國目前在這方面可能相當于美國1990年的水平。